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业主对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期待,物业类纠纷看似是琐碎的小矛盾鑫耀证券,实则关联着千家万户的安宁与幸福。
为此,昌平法院在“双诉双融”共治机制的框架下,打造物业类纠纷治理子品牌——“双诉双融·昌乐业 平安居”共治机制,构建“预防在先、调解在中、裁判在后”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完善物业类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积极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
四维入口纳诉求 先行调解止干戈
针对涉物业治理课题,昌平法院积极与区住建委、区物业管理协会等联动,充分整合解纷资源,构建融合治理模式,着力解决矛盾纠纷“多头管、协同难、效果弱”的问题。
“双诉双融·昌乐业 平安居”共治机制广泛吸纳物业类矛盾纠纷,创设“12345热线+综治中心+物业管理协会+法院”四维入口,为物业企业或业主提供多元解纷途径。
“有矛盾先不用着急去法院,找调解员就能解决,特别方便!”当事人如是说。该机制调解队伍以专业化的社会调解组织为主体,吸纳行业管理协会成员、社区人民调解员等共同参与,形成“法院指导调解、住建行政协调、协会行业自律、属地跟踪落实”闭环机制,创新分级过滤解纷路径,简单纠纷由社区当场化解,复杂纠纷由协会组织专业调解,若诉求涉及法律问题,由法官推送典型案例、远程视频指导或指派法官助理现场参与调解,以多种方式提供法律支持。机制启动以来,已成功化解物业类纠纷270余件。
法院指导提质效 规范流程解难题鑫耀证券
某物业公司将某小区业主黄先生告上法庭,称其拖欠物业费。而在黄先生看来,物业公司已经被业主委员会解聘,根本没有资格再收取费用。更棘手的是,这场纠纷并非个例,小区里像黄先生这样拒缴物业费的业主不在少数,矛盾持续发酵。
该案承办法官采用“类案推送+示范调解”模式,由法官指导调解员进行证据核查,向行业协会调取了物业公司服务质量相关证据,并向区住建委调取了业委会解聘物业公司的决议备案等材料。
在后续的调解会上,调解员结合法官推送的典型案例,向黄先生释明法理:“即使物业公司被解聘,只要在服务期间实际提供了服务,业主就有缴费义务。”在前期调取证据时,调解员发现在该小区物业服务确实存在垃圾清运不及时、安保巡逻不到位等方面问题,于是建议物业公司在物业费金额上作出适当让步。最终,经过不断沟通、反复协调,物业公司减免20%物业费,黄先生一次性缴纳了欠费,双方握手言和。涉及该小区的类似纠纷案件也以此为参照,得以批量高效化解。
根据共治机制要求,物业类纠纷调解需经过“诉求登记—证据核验—法律释明—方案协商—结果确认”五个标准化环节。在证据核验阶段,调解机构可在法院指导下,对物业公司开展证据核查,若案件事实复杂、指导法官认为需进一步调查的,可通过出具协助调查函、调查令等形式向区住建委、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调取相关档案及备案材料,确保事实清晰、认定准确。
数据赋能治未病 信用杠杆促治理
“双诉双融·昌乐业 平安居”共治机制还将数据作为物业类纠纷化解的“听诊器”,以信用等级撬动行业自律与提升,推动矛盾纠纷“诉”外化解与接“诉”即办工作深度融合,实现“调解一案、化解一片”的效果。
在调解过程中,业主反映的物业公司服务问题会被及时汇总反馈至案件承办法官团队,并录入“物业类纠纷动态数据库”,法院协调区住建委,督导物业公司进行限期整改,形成“调解-反馈-整改”的闭环管理机制,并建立物业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在实现个案化解的同时,推动案涉小区物业管理和服务质量整体改善。
同时,依托设立在物业管理协会的共治工作站,昌平法院与区住建委、区物业管理协会等加强日常会商,复盘机制运行中的新问题,及时研判并优化。此外,强化普法延伸,对调解员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举办“物业普法进社区”等活动,通过法治课堂、现场答疑等方式,让“维权要依法、履责要诚信”深入人心。
“双诉双融·昌乐业 平安居”共治机制不仅是物业类纠纷高效化解的“昌平方案”,更成为了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幸福共同体”的治理支点,将矛盾化解于基层,让多元共治落地生根,使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社区治理中焕发新生机。
供稿:北京昌平法院
编辑:林小平 刘宇航
审核:王亚楠
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