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理事会大厅内,33个成员国代表屏息凝视电子屏幕。随着投票结果定格聚点股,美英法德联合推动的伊朗核问题决议以19票赞成、11票弃权、3票反对的结果强行通过,认定伊朗未履行核不扩散协议。中国、俄罗斯与西非国家布基纳法索的反对票,未能扭转局面。中国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李松大使的发言直指核心:“政治外交努力是唯一正确途径。若美国未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若协议顺利执行,问题本不会至此!”
俄罗斯代表紧随其后,斥责决议“无视伊朗合作诚意,沦为施压工具”。而美方代表反唇相讥:“伊朗铀浓缩接近武器级,必须用行动证明和平意图!”中俄伊三国早已为今日投票埋下伏笔。2025年3月14日,北京一场低调而关键的会晤中,中国副外长马朝旭、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与伊朗副外长加里布阿巴迪达成共识:反对一切“非法单边制裁”,呼吁回归伊核协议框架对话。这份联合声明被视作对美欧“极限施压”的正面回击。
然而美国选择“双轨并行”:一边由特朗普放话“协议或军事手段二选一”,一边拉拢欧洲推动国际原子能机构决议;另一边,伊朗加速铀浓缩至60%(接近武器级90%门槛)聚点股,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成为西方“铁证”。中俄坚持“制裁制造人道危机、逼伊朗铤而走险”,而美英法德则认定“唯有压力能迫使谈判”——两条逻辑的鸿沟,让外交斡旋沦为空中楼阁。
巴西、南非、印度、埃及等11国的弃权票,暴露了全球南方国家的矛盾立场。这些国家既担忧核扩散风险,更警惕西方“长臂管辖”对主权的侵蚀。美国多年制裁非但未解决伊核问题,反令中东陷入恶性循环。印度学者则坦言:“我们需要平衡与伊朗的能源合作和对美关系。”——弃权,成为南方国家在霸权博弈中无奈的生存策略。2018年美国退出伊核协议、2025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强行表决,本质是同一剧本的续集:多边机制沦为大国角斗场。中俄以金砖机制、上合组织为支点,力推“去美元化”能源交易,助伊朗规避制裁。
而美英法则以“防扩散”为名,构筑技术封锁网,甚至将中国电机企业列入制裁名单,指控其“协助伊朗无人机计划”。一场围绕伊核的“新冷战”,正悄然重构全球阵营。从2002年伊朗核设施曝光至今,伊核问题历经四任美国总统、五轮制裁升级,却始终未能跳出“对抗-僵持-危机”的死循环。
本次国际原子能机构决议看似西方“胜利”,实则暴露三重困局:首先是合法性危,19票赞成中过半为西方国家,而占全球人口85%的发展中国家仅3国支持(其余弃权或反对),决议道义基础堪忧;其次是手段与目标背离,制裁压缩伊朗经济空间,却刺激其拥核自保,形成“越压越反”的悖论;另外,美国退群毁约、国际原子能机构政治化——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规则体系正加速崩塌。唯一曙光仍在“北京共识”:3月中俄伊声明中那句“外交对话是唯一可行路径”,看似老生常谈,却是二十年血泪教训的结晶。
当美英法代表在维也纳庆祝投票胜利时,李松大使的诘问回荡在走廊:“摧毁协议只要一人聚点股,重建它却需全世界。” 这场投票不是终点,而是更危险博弈的起点——而和平的机会窗口,正在隆隆的离心机声中缓缓关闭。
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